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,是中医时间医学、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。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《张氏医通》中即有夏日“三伏”中,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。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,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具体做法是,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,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,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,以达到灸治的效果。
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,即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“三伏”是指三个农历节日,古医书载,伏日必是庚,庚属金,与肺相配,祖国医学认为,寒来暑往,时序变迁,对人体关系至大,《内经》提出,“春夏养阳”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,哮喘、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。
一、三伏灸的常用的主穴及其位置
1.大椎穴——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;
2016年三伏灸的选穴及时间
主治:咳嗽、喘息、流涕、鼻塞、感冒、颈强、肩背痛。
穴位位置:后正中线,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。
2.肺俞穴——统一身的卫外功能;
2016年三伏灸的选穴及时间
主治:咳嗽、气喘、咳痰、鼻塞、易感;
穴位位置: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3.膏肓俞——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。
2016年三伏灸的选穴及时间
穴位位置:背部,当第4胸椎突下,旁开3寸。
4.中府穴——脾肺之气汇聚之处。
2016年三伏灸的选穴及时间
主治:咳嗽,气喘,肺胀满,胸痛,肩背痛。
穴位位置: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,平第1肋间隙处。
5.膻中穴——膻中穴:通畅上焦之气机,通达经络,理气散瘀;
主治:咳嗽、气喘、心胸痛、心悸、胸闷胀;
穴位位置:前正中线,平第四肋间隙。
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;即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“三伏”是指三个农历节日;古医书载;伏日必是庚;庚属金;与肺相配;祖国医学认为;寒来暑往;时序变迁;对人体关系至大;《内经》提出;“春夏养阳”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;哮喘、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。
三、三伏天灸适合什么人?
三伏天灸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,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。三伏天灸的治疗时间性强,疗效好,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。三伏天灸适合以下五类患者:
1、呼吸系统疾病: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久咳、反复感冒。
2、消化系统疾病:脾胃虚寒型胃痛、腹胀、腹泻。
3、各种骨关节痛:肝肾不足、寒凝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痛。
4、儿科疾病:体质差、反复感冒、久咳、小儿遗尿。
5、女性:手足冰冷、肝肾亏虚、宫寒所致的痛经、月经不调。
三伏天灸并非人人都能贴。急性发作期疾病、当天有发烧、咽喉发炎、肺部感染,皮肤长有疱疖、破损者、一岁以下婴幼儿、孕妇,恶性肿瘤、肺结核、支气管扩张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、糖尿病患者,不可进行贴药。
四、三伏天灸的注意事项
1、进行天灸治疗时要保持情绪乐观,保证睡眠充足。这样可使全身肌肉放松,神经紧张得到调整,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,引导药效直达病灶。进行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和肌肉协调性,增加汗液排泄,促使人体内滞留的寒气散发出来。
2、饮食上要注意阴阳均衡。肉桂、花椒、狗肉、羊肉等辛燥之品,及牛肉、鱼、虾、烧鹅、烧鸭、芋头、花生等应尽量少吃;忌过量饮酒、抽烟。同时要少吃冷饮,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阳气,也可使体内寒气处于沉积凝滞的状态,导致向外发散困难,影响治疗效果。
3、一般贴药后局部皮肤均有热感,周围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,贴药持续时间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而有长有短,一般为1至2小时。敷贴时间以患者局部产生灼热、痛感时为度。小孩及皮肤嫩薄的患者一般贴药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,如贴药后无不适反应,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4小时。
4、贴药当天不宜洗冷水澡,不宜游泳。
5、个别患者出现皮肤过敏者,可涂抹药膏等或到医院处理,并戒吃鱼、虾、生鸡等易致敏食物。比较敏感的患者会出现起泡现象,甚至泡消后会留下灰色瘢痕,这都属于正常现象,起泡时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,但如果并发感染就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