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蒡子性寒 ,味辛、苦 ,入肺、胃经。功能疏散风热 ,宣肺透疹 ,消肿解毒。主治风热咳嗽、咽喉肿痛、斑疹不透、风疹作痒、痈肿疮毒等病证。清代医家张锡纯深研本草 ,结合临床实践 ,把牛蒡子运用于咳喘、肺痈、吐衄、淋浊、痢疾等病 ,拓展了牛蒡子的功用。本文介绍其运用经验 ,供同道参考。
1 止咳平喘
张氏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的“参麦汤”方后云 : “牛蒡子能降肺气之逆 ⋯⋯平其逆气 ,则喘与嗽不治自愈矣”。在 薯蓣纳气汤”“牛蒡又“方后又云 :苏子、能清痰降逆 ,使逆气转而下行”。可见 ,牛蒡子是通过化痰降气而起到止咳平喘作用的。在具体运用时 ,张氏喜用牛蒡子与山药配伍 ,治疗伤寒、温病、阴虚劳热等证兼有喘咳者。盖牛蒡子与山药 ,一清一补 ,清补合法 ,宣肺气 ,清肺热 ,健脾胃 ,祛痰止咳。正如张氏在 “方后云 :资生汤”“牛蒡子体滑气香 ,能润肺又能利肺 ,与山药并用 ,大能止嗽定喘”。近代名医岳美中、施今墨等对此大为赞赏 ,认为此药对于脾胃不健 ,肺气虚弱 ,痰湿内生之胸膈满闷、咯痰不畅、喉中水鸡声等症甚宜。笔者认为 ,在各种喘咳证中 ,于辨证施治基础上 ,加用牛蒡子 ,可提高疗效。
2 降胃气
张氏宗《药品化义》“牛蒡子能升能降”之说 ,认为牛蒡子有降胃气之功。如在 “方后云 :
滋生汤”“若但服补药 ,壅滞其传送下行之机 ,胃气或易于上逆 ,故又以降胃之药佐之 ,方中之赭石、陈皮、牛蒡是也。 ”牛蒡子的降胃气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。
第一 ,吐衄证。张氏认为 ,吐血之证 ,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 ,衄血之证 ,多由于胃气、冲气上逆 ,并迫肺气上逆。治疗当以降阳明厥逆为主。盖气逆则血随之上溢 ,气平则血止。张氏深明气血这种依倚之理 ,在各种治吐衄的方剂中 ,每用牛蒡子与生赭石同用 ,以加强降气止血之功。如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之 “寒降汤” ;治吐衄不止 ,致阴分亏损 ,不能纳气之“清降汤” ;治吐血过多 ,气分虚甚之 “保元寒降汤” ;治吐血证 ,下元虚损 ,中气衰惫 ,冲气胃气因虚上逆之“保元清降汤”。
第二 ,痢疾。张氏在“燮理汤”方后云 :
“牛蒡子能通大便 ,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”。盖牛蒡子辛苦冷滑 ,使胃气下行 ,故张氏认为牛蒡子有通大便之效。名医王渭川对便秘患者 ,舍大黄、芒硝、麻仁之属 ,而单独重用牛蒡子 24g ,亦寓意于此。笔者学习这一经验 ,并扩大应用范围 ,于年老津枯、产后血亏、病后津液未复、亡血患者的肠燥津枯便秘 ,每重用或伍用牛蒡子 ,疗效满意。
3 利湿浊
《食疗本草》记载“牛蒡子利腰膝 :,通利小便。 ”张氏验之于临床 ,发现有很好疗效。如治花柳毒淋之“毒淋汤” ,以牛蒡子配银花、鸭蛋子、石韦等利湿解毒 ;治小便频数 ,遗精白浊之“澄化汤” ,亦以牛蒡子配车前子等利小便。一方面取其利湿浊之功 ;另一方面 ,牛蒡子能利肺气 ,治小便不利可起到提壶揭盖作用。现代研究表明 ,牛蒡子甙和木脂素类似物具有抗肾病作用 ,能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 ,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。有人以牛蒡子为主治疗肾性蛋白尿 ,总有效率达 92 %。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 ,牛蒡子有温和的利尿作用 ,以张氏澄化汤 (牛蒡子、生山药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生杭芍、甘草、车前子 )为基础方 ,重用牛蒡子和山药 ,治疗蛋白尿 ,收效颇佳。 4 消痈排脓张氏根据《用药法象》“记载 :牛蒡子散诸疮疡之毒。 ”牛蒡子用于治疗肺痈 ,如治肺脏损烂 ,或将成肺痈之 “清金解毒汤” ,即以牛蒡子配乳香、没药散结消痈。盖牛蒡子能疏风清火 ,又能解毒散结 ,治肺痈甚为合拍。诚如《药品化义》“云 :牛蒡子 ,力解热毒 ,味苦能清火 ,带辛能疏风 ,主治 ⋯⋯诸毒热壅 ⋯⋯ ”。笔者体会 ,牛傍子有一定的抗痨虫、排脓肿作用 ,对肺结核、乳痈、瘰疠等都有一定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