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
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,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。阴阳相合,万物生长,在天形成风、云、雷、雨各种自然气象,在地形成河海、山川等大地形体,在方位则是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方,在气候则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
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,这就是阴阳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,是宇宙的对立统一,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。中国贤哲拈出"阴阳"二字,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、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,即《老子》所谓"万物负阴而抱阳"、《易传》所谓"一阴一阳之谓道"。《易经》便是讲"阴阳"变化的数理和哲理。
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。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,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,因为《易经》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再夏朝的占书《连山》中。
阴阳可以互相转化,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。就是说,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。没有阴,阳就不能存在;没有阳,阴也不能存在。正如没有乾,就没有坤,没有天,也就没有地一样。阴阳互相依存,互相为用。
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,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。
中医五行
“木曰曲直”,代表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的功能,在人体为肝。
“金曰从革”,代表沉降、肃杀、收敛等性质,在人体为肺。
“水曰润下”,代表了滋润、下行、寒凉、闭藏的性质,在人体为肾。
“土爰稼樯”,代表了生化、承载、受纳等性质,在人体为脾(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,而非脾脏)。
“火曰炎上”,代表了温热、向上等性质,在人体为心。
五行 | 木 | 火 | 土 | 金 | 水 |
五化 | 生 | 长 | 化 | 收 | 藏 |
五色 | 青(绿) | 赤(红) | 黄 | 白 | 玄(黑) |
五方 | 东 | 南 | 中 | 西 | 北 |
五季 | 春 | 夏 | 长夏 | 秋 | 冬 |
五时 | 平旦 | 日中 | 日西 | 日入 | 夜半 |
五节 | 新年 | 上巳 | 端午 | 七夕 | 重阳 |
五星 | 木星 | 火星 | 土星 | 金星 | 水星 |
五声 | 呼 | 笑 | 歌 | 哭 | 呻 |
五音 | 角 | 徵 | 宫 | 商 | 羽 |
五恶 | 风 | 热 | 湿 | 燥 | 寒 |
五脏 | 肝 | 心 | 脾 | 肺 | 肾 |
五腑 | 胆 | 小肠 | 胃 | 大肠 | 膀胱 |
五志 | 怒 | 喜 | 思 | 悲 | 恐 |
五指 | 食指 | 中指 | 大拇指 | 无名指 | 小指 |
五官 | 目 | 舌 | 口 | 鼻 | 耳 |
五觉 | 色 | 触 | 味 | 香 | 声 |
五液 | 泣 | 汗 | 涎 | 涕 | 唾 |
五味 | 酸 | 苦 | 甘 | 辛 | 咸 |
五臭 | 膻 | 焦 | 香 | 腥 | 朽 |
五气 | 筋 | 血 | 肉 | 气 | 骨 |
五荣 | 爪 | 面 | 唇 | 毛 | 发 |
天干 | 甲·乙 | 丙·丁 | 戊·己 | 庚·辛 | 壬·癸 |
地支 | 寅·卯 | 巳·午 | 辰·未·戌·丑 | 申·酉 | 亥·子 |
五兽 | 青龙 | 朱雀 | 黄麟/滕蛇 | 白虎 | 玄武 |
五畜 | 犬 | 羊 | 牛 | 鸡 | 猪 |
五虫 | 鳞虫 | 羽虫 | 裸虫 | 毛虫 | 介虫 |
五谷 | 麦 | 黍 | 禾 | 米 | 豆 |
五果 | 李 | 杏 | 枣 | 桃 | 栗 |
五菜 | 韭 | 薤 | 葵 | 葱 | 藿 |
五祀 | 户 | 灶 | 溜 | 门 | 井 |
五材 | 木 | 火 | 土 | 金 | 水 |
五金 | 铁 | 铜 | 金 | 银 | 锡 |
五常 | 仁 | 礼 | 信 | 义 | 智 |
五政 | 宽 | 明 | 恭 | 力 | 静 |